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以“一根葛藤连民心,科技赋能振乡村”为主题,于2025年7月1日赴上饶市横峰县龙门畈乡洋叶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由两名指导老师及十名大学生组成,通过“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助农赋能+产业振兴探路”三维联动模式,探寻红土地上的乡村振兴密码。
党课声声润心田,驻村帮扶显真情
“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首站走进洋叶村村委会议室时,聆听老党员讲党课,老党员颤抖却明亮的声音里,不仅流淌着革命岁月的滚烫记忆,更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随着老人的讲述,时光的指针转向当下:自2021年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入驻洋叶村以来,这支以党建引领+精准帮扶为双轮驱动的队伍,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书写担当。他们组建帮扶小组逐户走访,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推动葛根种植、高山茶加工等产业项目落地,让深山山货真正变成村民的钱袋子;协调资金修通村路、实施改水改厕,让坑洼泥巴路变身平整柏油路;建设洋叶村童心港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以“一根葛藤连民心,科技赋能振乡村”为主题,于2025年7月1日赴上饶市横峰县龙门畈乡洋叶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由两名指导老师及十名大学生组成,通过“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助农赋能+产业振兴探路”三维联动模式,探寻红土地上的乡村振兴密码。为村里孩子撑起温暖成长港湾。如今的洋叶村,村道平坦整洁,路灯照亮夜色,危旧土坯房变身白墙黛瓦;村民腰包渐鼓,笑容愈发灿烂,真正实现了驻村驻心、帮困帮富的承诺。
从革命故事的耳濡目染,到帮扶事迹的亲眼见证,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红色精神是滋养初心的根脉,帮扶实践是振兴发展的枝叶,唯有将信仰之力融入实干,才能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美。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悄然架起新时代青年与老区发展的连心桥。
红色基因润童心,薪火相传映山红
“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走进横峰县洋叶村童心港湾、龙门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及莲荷乡杨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活动。在莲荷乡杨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温暖的红色教育课温情上演:实践队员左育林、易佳美轻声诵读《可爱的中国》,孩子们立刻用清亮的童声跟着念起来,方言里的质朴让“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句话更添鲜活力量;随后,实践队员辛聪慧铺开彩色扭扭棒,为孩子们开设“巧手传薪火”手工课,耐心指导他们编织中国结,每一根彩线都缠绕着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当孩子们举着自己亲手做的中国结,实践队员们眼眶微热——这一刻,红色基因正以最温暖的方式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活动间隙,志愿服务队将崛美公益提供的回力鞋作为爱心物资定向捐赠给当地留守儿童。队员胡佳琳在发放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的鞋子已严重磨损,鞋底磨平、鞋面开胶,却仍舍不得换新。他蹲下身,轻轻托起一个小孩的脚,发现她的回力鞋鞋头磨出了毛边,但孩子却笑着说:“哥哥姐姐送的鞋,我能穿到长大!”这一幕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要传递红色信仰,更要守护孩子们的成长需求。
科创探秘筑童梦,数字工匠育新芽
“原来3D打印能复刻出会发光的农耕图景!”在龙门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孩子们围着“匠心领航”队员设计的“光影3D作品”惊叹不已——那些由3D打印技术呈现的镂空葛根纤维、分形葡萄藤蔓模型,在LED光影中流转着微光,将植物生长的奥秘化作可触可感的动态画卷。实践队结合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了三大特色课堂:在3D打印科普课上,孩子们通过观察抽象化的农作物结构模型,直观理解了植物内部的生长逻辑;科学实验工坊里,光伏发电模拟装置与节水滴灌设备的互动实验,让科技助农的原理变得生动可感;安全教育课堂则别出心裁地编排了方言版《防溺水小课堂》,将防溺水口诀融入快板表演,清脆的节奏让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是特别设计的“劳作之光”光影装置,在LED光影中投射出动态耕作场景,当孩子们转动手柄时,虚拟的播种、收割动画随之流转。科技与传统在此刻交融:既有3D打印技术对农耕文明的数字化复刻,又有光影互动中对劳动之美的诗意诠释。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与观察体验中,既感受到了现代制造技术的魅力,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科技启蒙的种子与劳动精神的根脉,正一同在他们心中悄然生长。
青春汗水润红土,科技助农践真知
横峰县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农业与红色文化交融的典范乡村。实践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在黄桃基地,队员们学习疏果套袋技术,了解“套袋+有机肥”提升果实品质的方法;在葡萄园,记录“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的运行数据,为节水农业积累第一手资料;插秧体验活动中,同学们挽起裤脚、踏入水田,在老农指导下学习“三插三不插”技巧,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原来一粒米从插秧到收获需要这么多工序!”队员朱井萍擦着额头的汗水感叹。这次实践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更认识到科技助农的重要性。
实践队还走进村民家中,与老乡们围坐在门口拉家常。在退伍空军汤爷爷家里,队员们发现屋檐下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和玉米。方奶奶拉着队员的手念叨:“以前愁的是吃不饱,现在愁的是咋把好东西卖出去。”她指着路边的路灯感慨:“这灯是现代学院给村里装的,晚上亮堂堂的,我还能在门口编竹筐。”队员们注意到屋内贴着“光荣之家”奖状,方奶奶的儿子在杭州上班,每月还能寄回两千元:“现在路修好了,快递车能开到家门口,方便得很!”
青春扎根红土地,振兴路上谱新篇
“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以赭亭山为起点,沿着赭亭山南面唯一的路径,向上攀登。深入体验红十军战士、乡赤卫队、少先队员等红色基因存留过的印记。在赭亭山生态修复区,志愿队员梅佳杰触摸着赭色灰红的山石,听杨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员沉浸式讲述 1934 年赭亭山保卫战的壮烈。通过赭亭山三道关,眺望信江河,源源江水泛涟漪,清新梯田呈分明,志愿队员们感叹道:“这里曾是赣东北苏区重要物资集散地,如今通过‘生态修复+立体农业’模式,助力村民增收。”队员们在修复后的碉堡遗址旁展开讨论,教师引导道:“道家葛玄曾在此山采药种葛,为民医治,红十军战士为救助穷苦百姓,捍卫苏区阵地,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
产业调研探新路,数智赋能开新局
随后,实践队转至横峰县工业园区的葛佬葛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践队员们在现代化生产线旁开展《一根葛藤的乡村振兴之路:从生态修复到人民至上的价值密码》大思政课现场教学。玻璃幕墙内,葛根清洗、去皮、提取的全流程可视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企业技术员操作智能分拣系统演示:“机械臂每秒分离30根葛根纤维,废渣实时转化为环保餐具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负责人指着实时数据大屏强调:“传统工艺结合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每袋葛根粉都有‘数字身份证’,希望更多大学生关注传统产业升级,用科技解锁农产品附加值。”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触摸过赭亭山崖壁上斑驳的弹痕,那是革命年代的热血印记;见证过葛根生产线上跃动的科技光芒,那是传统产业的新生脉搏;更收藏过洋叶村童心港湾里绽放的温暖笑容,那是民生温度的具象注脚。这些交织的瞬间,拼贴出乡村振兴最鲜活的图景——它不仅是矿山复绿的生态账本、葛根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更是刻在每一寸土地里的红色基因、融在每一道工序中的创新智慧,以及暖在每一个孩子眼中的希望星光。
当孩子们穿着回力鞋在村口小广场奔跑嬉戏时,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传承红色基因,也要关注“鞋子”背后的民生大课题——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担当。离别时,洋叶村童心港湾的孩子们追着车跑,手里挥舞着亲手做的中国结。实践队员们约定:“以后有机会还要来乡村实践,带着更多'科技种子'和'红色故事',与红土地上的乡亲们一起,书写更美的振兴篇章!”(文字/陈思遥 图片/张晨星 一审/陈思遥 二审/杨桂林 三审/胡皛)
